.

支部走在前生活比蜜甜中国组织人事报

四川夹江:小苦笋甜了农户心

本报夹江讯(通讯员王雪松王慧)“咚咚咚、咚咚咚……”清晨,迎江村苦笋加工基地传来阵阵机器轰鸣声。去皮、杀青、切片、配料……流水线上的工人有序忙碌着。近些年来,四川夹江县木城镇迎江村立足苦笋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农户”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盘活闲置村委会、创办村集体苦笋加工合作社,就地取材、就近用人,年底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大关。

迎江村党委书记张成军介绍,苦笋是迎江村的传统产业,但个体农户受苦笋市场波动影响比较大,收益并不好。村“两委”班子立足苦笋产业优势,决定创办苦笋加工基地,实现苦笋错峰销售、保值增值。合作社就地取材,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用工成本,还帮群众解决了苦笋销路和就业难题。现在合作社人人是股东,村民们都有了盼头。此外,合作社还积极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有效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市场竞争力也日益增强。目前,迎江村95%以上的农户都种上了苦笋,村党支部成功注册“熊林牌”苦笋商标,成立夹江县熊林食品有限公司,隶属迎江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优先招录本村苦笋技术工人,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在苦笋销售旺季过后,合作社还可就近为周边的蔬菜大村提供蔬菜类产品加工服务。同时,村党支部还常年与四川农业大学专家院士合作,改良加工技术、创新产品口味。现在的合作社不仅加工苦笋产品,萝卜罐头、李子酒也成了合作社的热销产品。“我们给每个中央财政扶持村配备‘八个一’帮扶力量,即:1名县领导联村、1名乡镇领导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名法律工作者进村、1名纪检监督员督村、1名财务管理员援村、1名发展规划员兴村、1个优质企业帮村,有效解决项目协议审签、国土资源规划、闲置资源整合等难题。”夹江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八个一”力量常态化帮扶和每季度定期分析研判,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解决问题,年底,该县12个中央财政扶持村创收万元,同比增收40%,每个扶持村都实现了保值增值、群众受益的预期目标。

贵州清镇:满山尽是“金果果”

本报清镇讯(通讯员张多娇高磊)“小个头,大能量,铺开致富路,环保又健康!”这是贵州清镇市流长苗族乡黑土村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大家口中所说的生态富民产业,就是远近闻名的“金果果”——刺梨!

7年前,黑土村还是个一穷二白的村寨,群众没钱,集体更没钱。党支部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情况,在综合考察周边县区优势产业之后,决定发展刺梨种植产业,带领村民致富。虽说当地的生长条件特别适合刺梨生长,但是村民们没有种过,缺乏经验,不敢轻易尝试。为打消村民顾虑,党支部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工作,并专门召开大会集思广益,成立清镇市威梭刺梨种植农民农业合作社,确定将党的建设延伸到合作社,建立“支部+合作社+党员能人+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合作社提供生产物资、技术指导和经营销售,鼓励群众参与生产管理,实现共商共建共享,解决群众投入、土地流转和市场衔接等问题。年,合作社5名党员先期种植的余亩刺梨产量60余吨,产值达26.4万元,实现年人均收入元以上,效益初见成效,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刺梨产业发展中来。为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先带后、强带弱、点带面”,该县通过支部联建,整合5家刺梨种植合作社党员,成立流长苗族乡社会组织第二联合党支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产业革命的“指挥所”和“先锋队”,目前共有成员人,其中党员22人。去年年底,黑土村刺梨种植达余亩,产值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4个村寨累计发展刺梨种植面积达1.43万亩,涉及种植农户户,其中贫困户户,户均增收1.1万余元。“目前,我们引进了加工企业1家,在建立方米冷库1个,平方米分拣交易中心1个,正在逐步形成集种植、冷链、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刺梨产业链。”流长苗族乡“刺梨乡长”唐玉坤说。

编辑:刘文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