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好,欢迎收听“应急之声-防灾总动员”专栏。
7月1号,四川正式进入年度主汛期,这也意味着我省即将迎来一年当中强降雨最集中的防灾减灾关键时刻。在之前召开的全省主汛期防汛抗旱保供工作推进会上,三个全省性强降雨易发区域被多次提到,分别是青衣江暴雨区、龙门山暴雨区、大巴山暴雨区。那么,主汛期防灾减灾,为什么要重点提及这三大暴雨区呢?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将带您重点了解。
首先,这三大暴雨区具体在哪儿呢?学界普遍认为:青衣江暴雨区位于大渡河支流青衣江中下游,暴雨中心在雅安市、眉山市洪雅县和乐山市夹江县、峨眉山市一带。这里是全省暴雨最多、暴雨范围和强度最大的区域,我们熟悉的“雨城”雅安就在这里。龙门山暴雨区位于盆地西部边缘,地处岷江、沱江、涪江的上游,主要涉及都江堰和什邡等县市,暴雨中心在绵竹市及北川县一带。此外,大巴山暴雨区主要位于渠江流域的巴河、州河上游和嘉陵江支流东河上游。主要涉及巴中市、达州市等地。
这些区域之所以成为暴雨区,与当地的地形和夏季气流有关。根据过去三十年的全省气象资料显示:这三大区域的汛期暴雨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高于川内其他区域。比如,年8月中旬,龙门山暴雨区密度超过了一天一次。从强度来看,平均每小时的降雨量最大的时候就超过了毫米,您要知道,根据相关等级划分,24小时降雨量的总和超过毫米就已经是特大暴雨了。
综合各方资料显示,今年主汛期我省整体预计呈现“旱涝交替”的格局。其中,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游、沱江上游、涪江上游、渠江流域平均降雨量,预计较常年同期偏多一到两成。除了金沙江流域外,其余降雨偏多的区域都处于三大暴雨区内。
高强度、高频次的强降雨,是诱发灾害的主要因子。首先是洪涝灾害。三大暴雨区内,都有大江大河流经。龙门山暴雨区是岷江、涪江和沱江流域,大巴山暴雨区是渠江,而青衣江暴雨区则是青衣江和下游的大渡河。水利行业内部有一个共识:强降雨发生在江河上游,容易对下游形成输入性洪水,从而导致整个流域“以雨为令,闻讯而动”。
同时,高强度、高频次的强降雨,也容易诱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三大暴雨区域,都地处不同地理单元的过渡地带,地形陡峭。此外,青衣江暴雨区和龙门山暴雨区又叠加地震形成的山体“内伤”,极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今年入汛后,达州成为全省首个启动防汛应急响应的市州,而达州就地处于大巴山暴雨核心区。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夏季暴雨区的强降雨不一定总是带来灾害。民间有句俗话:三天一小旱,五天一大旱。意思是说,夏天三天不下雨就是小旱,五天不下雨就是大旱。所以,夏季的暴雨可以增加抵抗伏旱的底气。特别是,在经历了去年夏天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和去冬至今春的连旱之后,全省大型控制性水库和电站蓄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大部分川内江河的现有水位都偏低。统计表明,截至6月24日,全省平均降雨量比去年同期减少34%、常年减少19%。受到这一影响影响,全省主要江河普遍来水偏少。同一时期,全省20座水库电站的蓄水量也比常年偏少。
在这一大背景下,适当的雨水不仅对抗击伏旱大有好处,也对咱们四川这个水电大省有着重要意义。
就像节目一开始提到的:主汛期的到来,意味着我省将进入洪涝灾害多发期。但从以往经验来看,高频次、精细化、针对性强的监测预警预报对防汛减灾作用十分明显。对此,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已经要求各地气象部门牵头健全完善预警体系,加强短时强降雨、局地点暴雨、夜间突发降雨等临近天气预报,做好中心城市、大江大河、暴雨区、山洪灾害易发区的精细化预报。
那么,我们该如何积极应对暴雨天气?面对突降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又该如何避险呢?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也将为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