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依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
——《感遇·江南有丹橘》
村在林中,路在园中,院在树中,人在景中......
时下,正是柑橘成熟的季节,从夹江县城出发,驱车向北行驶半小时就到达夹江县吴场镇。穿行在乡村道路上,漫山遍野金灿灿的橘子缀满枝头,美了沿途风景,富了果农口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吴场镇大力推行柑橘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如今,柑橘产业不断壮大,不仅促进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更推动了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产业格局的形成,打开了乡村振兴新“橘”面。
党员带头 柑橘树变“摇钱树”
吴场镇白龙村坡陡地少,粮食产量低,“以粮为纲”的发展思路在白龙村四处碰壁。在充分了解和研究白龙村地形、土壤、气候等要素后,年,该村支部书记宋刚带头流转土地余亩种植柑橘。
“最开始不懂技术,就自己看书学习,向农技专家请教,每天在地里从早忙到晚。”宋刚告诉记者。功夫不负有心人,年,柑橘树挂果,当年收入就达13万元。
村民看见种柑橘收益可观,纷纷动了念头。白龙村村支“两委”锚定时机,号召党员干部、种植大户带头,组建技术工作队,白天到田间、晚上到院坝,教授村民种植技术,建设柑橘基地。在村支“两委”推动下,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柑橘,漫山遍野的柑橘树成了村民的摇钱树、致富树。
如今,白龙村柑橘种植面积达多亩,亩均收入在元左右,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茶果套种“独奏”变“交响曲”
“橘子卖了近有两万块钱了,套种一共11亩,一年收益能达到六七万块钱,比单独种茶收入翻了一番。”吴场镇丰收村党委书记汪燕祥一边采摘柑橘一边告诉记者。
茶叶是丰收村的主导产业,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近年来,为促进产业发展多元化,充分盘活茶山资源。丰收村以茶叶为基础,积极引导村民在茶树行间套种柑橘,让一亩地发挥出双倍效益,持续促进群众增收,推动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奏响乡村振兴绿色“交响曲”。
吴场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员罗伟艳表示:“茶树、柑橘都喜酸性土壤,所以能种茶叶的地方也适宜种柑橘。茶树喜阴、桔树喜阳,茶橘套种既能让两种作物各取所需又能科学合理利用空间。”
目前,吴场镇已实施茶橘套种余亩,每亩收入达到00元左右。接下来,吴场镇将大力推广茶橘套种、茶果套种等模式,实现“以短养长”的生态循环种植,提高群众收入。
抱团作战老产业赋新能
气温逐渐下降,吴场镇光辉村却是一派火热景象,挖掘机来回作业正将山地平整,准备种植柑橘。
“村建制改革后,我们面临着村集体经济发展良莠不齐、村社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热情不够的困境,这时候再单打独斗无疑没有优势。今年8月,我们12个村(社区)联合成立了四川翔盈农业有限公司,正在动工的这亩柑橘园就是公司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翔盈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光辉村党总支书记雷勇志说。
记者了解到,这亩柑橘园还有一个新的使命,它不仅是一片果园,还是一个水肥一体沼液消纳园。吴场镇有大型生猪养殖场4家,生猪年出栏量达6万头,占全县产量的四分之一。每年产生的沼液消纳难度大、处理成本高成了该镇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绊脚石。亩柑橘园水肥一体项目全面建成后,每亩柑橘园每年可消纳沼液余方,沼液处理盈利每年将达90万元,水果丰产后还将产生约万元/年的收益,带动全镇村集体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通过集体经济抱团发展,吴场镇实现资金高度集中、资源高效利用、资产科学管理。下一步,吴场镇将聚焦柑橘产业链延伸,探索引进深加工企业,打通柑橘产业“生产端”“加工端”“销售端”,从而形成“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全产业链条。
来源:无限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