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见乐山,是浮光掠影的幻梦。
二次会晤,能解读它的內涵吗?
1
乐山也有石窟?眼見为实
「千佛巖」石窟密集分布在青衣江边陡峭的崖壁上,共窟、石刻造像多尊,故称之。
这些摩崖造像略早于乐山大佛,凿于隋,兴盛于唐,延及明、清。与乐山大佛不同的是,此処的摩崖造像,是由民间自发镌造的,内容与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多彩。
石窟精华処入口,开始穿越之行……
石窟梯口処,回眸最美,恰有一身影入镜,补捉……
这段石阶是秦汉古栈道遗址,直接开凿在岩基上,共步,它历经千年雨雪,依然保存原有样貌,凹凸磨损的痕迹,展示着古老风月,这段沿江道路是史上知名的「嘉阳驿路中的千佛巖栈道」。
石壁上,刻有「五兀书院」四字,字体苍劲古朴。据说,明朝有位吏部郎中张庭,別号五兀山人,为人持正秉公,革新吏治,后遭到诬陷中伤,罢职回夾江故里,办有「五兀书院」,后人为纪念而题刻。
千佛巖的石窟区域,不仅給游人欣賞之路,也是在地民众的便行之路!
「古泾口」就是「泾口」,名称始于秦。
公元前年,秦惠王派兵灭蜀,为巩固新地区的统治,便「移秦民万家实之」。
秦民来自陕西省关中平原的泾水流域,徙居蜀地,念念不忘故土,迁入夹江境内后,思念家乡「泾水」,并视青衣江如泾水,便以「泾口」名,来称新居地,只是加个“古”字。
石壁「古泾口」三字,字体雄渾有力,是明代张庭题刻。
对千佛巖佛像的保护,历代从未停止,清代县令在千佛巖镌刻了「禁止上下一带开厂打石如违严究」的文物保护禁令,这是千佛巖最早的文物保护官方告示.....
在此,必提的是「东风堰」,位于夹江县境内,是四川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东风堰流经「千佛巖摩岩造像景区」,构成动静相依的历史走廊,治水碑刻与石窟造像并存,深化灌溉文明与文化的内涵。
如图所示,即是为了不损坏佛像与题刻,开凿山洞,让堰水沿岩脚穿山而过……可谓奇景。
石窟处,山岩前伸突出,宛如棚盖,岩腔宽阔,这种地貌俗称「洼岩腔」,古人命为「月浪厂」,刻有三大字于此。据说,“厂”字应读“hàn”,是指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人可居住的地方。
石窟文化,精秀清雅,令人崇拜,苍桑的刻痕,传达了前人的礼佛之心,更为后人留下了瑰宝。
出口処,見一老伯爽朗的笑容,拉车上摆著自制传統的麥芽糖,为了想領略古老的买卖形式,便称了一些。只見他右手拿起小鎯头,左手拿著直细鋼条,敲打白色麥芽块,取下一小块后,再予細琢轻扣,最后放入袋里,斤兩秤之,完事。
沒見过推敲的景象,沒嚐过白色固体的白芽糖。
千年石窟前,乐趣初试,为记......
2
晴空万里,追赶太阳底下的影子,御风前行……
前往夾江的「大千紙坊」……招牌之意,莫非与大师張大千有关?
首先科普一下,夾江造紙的历史……
淵源可追溯到唐代。
以产竹闻名的夹江,唐代后期成為“竹纸”生产基地。
宋代,夹江竹纸已广泛用于印刷行业。
元、明时期,夹江造纸技术已具规模。
康熙初年,夹江的“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经康熙亲自试笔后,被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
其时,夹江纸名声大噪,每年定期送到京城供科举考试和皇宫御用,各地商人云集夹江,争相采购。
夹江自古享有「蜀纸之乡」的美誉,是千年手工造纸之地。
紙坊生产的紙,自古以來,为文人专用,堅守古老制法,在时代冲激下,传統反显得历久弥新。
造紙工序繁多,最終历经沤、蒸、捣、抄15个环节、72道工序。
图片是到了「抄紙」阶段,两手握住竹帘,放进浸泡纸纤维的漿池中,前后左右一晃动,一层纤维就上了帘,待纤維均勻附著在竹帘上时捞起,再置一旁將湿紙轻揭而下。
湿紙張成型后,必須晾乾,但不是晒太阳,而是靠师父用大刷子,把它服貼在有熱能的冷焙墙上,不一会儿,就能乾燥撕下烤紙,切边折疊整齐。完成「烘干」程序。
跟隨当地人,穿越一片竹林,似乎是要去一个神秘的地方?
指示牌上写著「張大千寓所」?
紙坊主人介紹说;右边竪立清末民初的晒紙石墻,就是当年張大千晾紙的地方!
循径而上,一座完整的四合院矗立眼前。「大千紙坊」的牌匾,说明此院与張大千的連結,非比寻常。
張大千当年的肖像,挂在墙上明显处。紙坊主人在此敘述了一段陈年往事……
年,四川成了抗日大后方。年秋,寓居成都的张大千,急于筹措去敦煌的纸张、颜料。
年冬,张大千来到夹江,找到当地造纸很出色的石子清师傅,共商纸張的工艺改良,重新拟定纸浆比例。张大千寓居於此一段時日,一起研究造紙方法,制定尺寸,并在纸的两端印有「大风堂造」。
年春,张大千二度来到夹江,验收石家作坊所制之纸。经过改良,画紙拉力增強,浸润性好,书画皆宜。
不久,他带着夹江纸去甘肃敦煌,进行大规模的临摹工作。
经过两年半的辛苦劳作,共临摹南北朝、唐、五代绘画作品件。这批艺术品先后在成都、重庆展出,轰动一时。
屋內陈設一张古意盎然的木床,旁边一疊疊的紙堆放著。据说,这就是張大千在此地的睡床。
年,为了纪念张大千先生,夹江县人民政府把夹江优质书画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
年,政府把张大千先生当年指导造纸时,寓居过的石家造纸坊,命名为「大千纸坊」,并宣布对游人开放。
光影如逝,幌見大師身影在桌前,振筆疾书,灵思泉涌,画下一幅幅珍貴的墨宝。
偶訪宝地,再听闻夾江紙的人文故事,突有心灵归属之感
字画是中华民族之魂,而紙张是字画的承载物,千年以來,古法造紙,日新月異,除了传承「蔡侯紙」的精髓,并因需求而改良,故有了夹江纸。质地绵韧、不蛀不腐,润墨强效,宜书画,故与安徽宣纸,并驾齐驱,被誉为「国之二宝」。
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年古文化,得此至高荣誉,实是民族的驕傲。
一页紙,几行字,一张紙,几笔丹青,心灵正与千年圣贤对话著
3
微风不燥,虫鳴鳥叫,花儿搖曳,笑迎旅人身影……
犍为文庙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明代洪武四年,迄今已有千年历史,规模宏大,富丽典雅,在全国现存文庙中,规模居全国第四,四川第一。
牌坊式的灵星门,龙盘狮绕。石坊刻有「道冠古今,德参天地,金声玉振。江汉秋阳」,颂扬孔子道德至善至美。
大成门前的泮池,荷叶田田,等待六月,荷花盛開,香远益淸。
半月形的泮池,有石栏围护,常年水深半池,不见消涨。泮池,是古代官学的标志,科举时代士子初入学宫读书,称为入泮。
「万仞宫墙」四个楷书繁体大字,喩孔学之深邃,非常人仰及。刻在高耸的红墙之中,十分醒目。如文庙的一道屏风,上盖碧瓦,显得庄严厚重。
「奎阁」建于清乾隆年间,共筑三层,为六角形建筑,統高约15米,每层均覆盖绿色琉璃瓦,輔以紅柱支撐,灵动飞檐,每支檐下各悬风铃一个,凌空壮丽。
「节孝坊」建于清咸丰八年(年),是座三重檐四方柱石牌坊,高约15米,雕刻精细。正中横额为「桑梓松筠」,两边弧形匾额分别刻写“劲节”、“坚贞”字样。坊上刻有明清两代节孝贞烈妇女人的氏号。
「奎阁」与「节孝坊」护卫文庙,如众星拱月,构成了“一庙、一阁、一坊”的地方特色,气势恢宏,遂使文庙有「犍为的故宫」称誉。
4
艳阳高照,风把云吹的不成形,任其飞散四方……
「罗城古镇」位于犍为县,座落于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为背靠铁山的“旱码头”集市,地势独特,被誉为「中国的诺亚方舟」,距乐山市60公里,居住着汉、回、彝、满、藏、黎、苗7个民族。
古镇主街凉厅街俗称「船形街」,始建于明代崇桢元年(8年),老街至今保留明清时代四川的人文风貌。
据说,修筑这座山城的起因,饒富趣味。
相传明崇祯年间,一位外地秀才到此地,看到当地民众苦于缺水的情形,便脱口吟诗一首——
罗城旱码头,衣冠不长久。
要得水成河,罗城修成舟。
于是,強烈的求水念头,让当地人兴起修船屋的共识,纷纷捐资修建。结果,这座「诺亚方舟」的山城,拔地而起。
「船形街」两侧是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几百年来,罗城人在廊下喝酒、饮茶、听小曲、掏耳朵、玩牌、抽叶子烟、家長里短,享尽人间悠閑之福,无畏风吹雨淋。
从靜安老酒坊往前走,开始乘风破浪,往里驶向广阔的海洋。
廊下不论是摆龙门阵的茶桌、四人一组的牌局,或包括生活在鎮上的居民,都自得其乐,无视于人來人往的陌生游客,或摄像的镜头。每个人仿佛是尘世的隐居者,不问世事,只许內心的从容与淡定,这种生活哲理,兴许是罗城人特有的境界……
因著地势所趨,兩边船形街挨近,若干路段仅留一条窄隘通道出入,这也形成了街景特色。
船形街分左右兩边。一边是人声鼎沸的小吃摊,牛肉夹饼、缽缽鸡、串串香、豆腐脑等香气四溢,人头竄动。另一边则是熙來攘往的茶馆,简易的方桌、木椅,众人便聚集一起,打“乡粹”贰柒拾、玩麻将、喝茶、聊天,不亦快哉。
古镇随山势而建,小巷上下錯落,宛如波浪摇摆不定,一会儿被愰到浪尖上,一会儿又陷入低潮。高低之间,就在一线之间。
青石板的低吟,四百年前就已注定。每一块经受人类的来往踩踏,坚守著不渝的承受力,恁回荡无边传奇。
船形街上还保有50年代供銷社的样貌,日用杂货,一应俱全。跟大商場來比,一奌都不遜色。
这里有的是怀旧时光,诉说点滴……
「灵官庙」建于清乾隆十九年(),結构为兩重式,前为正殿,后是观音,是船形街的圧轴之処,整条船的尾蓬。
古城最经典的画面,便是登高拍摄船形街的全貌,必须要爬上街尾灵官庙的楼上。屋簷的弧形美,无懈可击,赞叹古人之技能与高度审美。
明崇祯年間,始建古戏楼,是整条船的船舱,在古代又称「万年台」,是人们比武、唱戏的场所,也就是大舞台,体現了人神共庆、国泰民安的寓意。
古戏楼前面的街道,最为宽敞,類似小广場,可容納集会、庙会时的广大群众们。一到节假日,这里可是万头躦动,寸步难移。
瞧,人山人海的节假日景况,尤其是农历春节,更是腾不出地來走!不过,就是要人挤人,才有年节的乐趣!
仿石牌坊的对联,是由一个国民党的军官撰写,「濯濯永流」为主題,兩旁文句言明罗城的由來和地理位置,体現罗城人民世代昌盛的愿望。
此地原址是离古镇不远的「南华宮」,又称「广东会舘」,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结构为二重正殿,戏楼抱厅,毁于文革中的一场大火,现四周夷为平地,仅存一对2.38米多高、四川最大的石狮子,称誉为「西南一石狮」。
这对石狮子,雄伟霸气,到此必看。
罗城古镇简历:
年,澳大利亚人依样在墨尔本建造一座“中国城”,罗城古镇从此名扬海外。
年船形街被乐山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其为“中国的诺亚方舟”。
年船形街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船形街被评为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街”。
年1月,罗城古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全国独一无二的「诺亚方舟」,庆幸它的原生态格调,不隨波逐流,坚持自我的气息,展現出強韌的生命力,活出新时代的旧传統。
同舟共濟的美好祝愿,让人且行且珍惜。
5
何为旅行的价值?文明、文化、文物,缺一不可……
「乐山博物馆」位于乐山大佛景区入口处,文物藏品丰富,除了展示乐山大佛开凿的历史背景,还展有陶瓷、石刻和书画艺术,从艺术和历史的角度,诠释了乐山深厚的历史和文化。
6
乐山曾是故宮的据地?可歌可泣的故事,因这群人而谱写……
故宫文物南迁的动议,始于年,时值9.18事变之后不久,伪满州国已建立,日军向华北挺进,战局危急,故宫文物有保存之忧。实际上在年秋,故宫人就已开始挑选和打包文物,前后历时半年多。
从此,故宫文物万里颠沛,历尽艰辛。几经周折,又先后从南京分北、中、南三线,向西南大后方转移。其中,数量最多的箱文物,于年南迁四川乐山,存放在現今的安谷镇。
为了纪念薪火相传的壮举,纪念珍视文化的重责,向时代的故宮人与安谷人致敬,还有乐山与国宝间的永恆缘分,于是,乐山人建立了故宫文物南迁乐山史料陈列馆,简称「战时故宫」。
巧遇「战时故宮」创办人,農民企業家王联春先生。
感佩其创建史料舘的理念,让后人记取国难中的乐山子民,为保护国宝而牺牲奉献的精神。
「傾囊建館費千金,安谷民間第一人,縱使身殘志猶壯,故宮情系老農心.........錄德忠先生頌農民企業家,安谷故宮文物南遷史料館館長王聯春詩。」
展厅入口処,牌匾文字道尽创舘人的心路历程。
紀录文物南迁的经过与史料存档。
文物南迁,情況危急,故宫元老那志良手绘搬运路线图。
《快雪时晴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共全文4行,28字,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
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
当时亦是南迁文物之一。
乐山安谷、峨眉之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临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之险,地势隐秘,祠堂、寺庙等古建筑星罗棋布,可谓天然的文物仓库。
岷江上游水,大船過不去,只能用小船和竹筏,甚至要用纤夫拉著船走,乐山数百民众与劳动工人,参加了木船溯大渡河拉纤,文物才能安然上岸,起卸入库。
年7月10日至9月18日,在枪林弹雨中,箱西迁文物陆续运抵乐山安谷,分别存入宋祠、赵祠、易祠、陈祠、梁祠、三氏(朱、潘、刘)祠、古佛寺等六祠一寺。
故宮人与安谷人近八年的情谊,和諧深厚。虽然多数的安谷人没有直接参与文物事项,却以免费提供田地、住房的形式,为故宫职员和驻军连队改善生活,成为故宫人依赖的坚实后盾。
图片是年初春,故宫同仁、家眷在安谷人的支援下,完成文物东归后,在重庆聚集合影。
当年,安谷库房放置文物的木箱实物。
乐山的文物库房,俨然就是一座隐形的故宮。
顛沛流离的路途,几乎磨灭人的生存斗志,是什么样的信念,让这群上至文化人,下至市井小民的中华子民,甘为数百万件文物赴汤蹈火,肝腦塗地?
当年,国难当前,族人的团結一致,愛国心迸发,抵禦抗战,终获胜利,才免去一场沦为殖民地的悲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力护文物是一个小动作,放大的来说,就是每个崗位上的人,克尽职守,才能力挽狂瀾于刼难。
志同道合,共同为文物服务的三位文博人。
兩位館長邀請王館長到北京与会,大力赞许其为文物南迁史再现所作的贡献,勉其再接再厉,坚持到底。
当年,为躲避抗战烽火,近2万箱故宮文物渡長江、翻秦嶺、越巴山,顛沛十几年,兩代故宮人为其出生入死。这是一条历史上壮观的迁徙之路,故宮人称为「文物南迁路」。
年,兩岸故宮一次对南迁路線进行考察,活动主题:「溫故知新」。
故宫文物在安谷和峨眉八年,烽火战乱中,没有丢失一件,也没有发生一起损毁事故。
年,国民政府颁赠「功侔鲁壁」匾额七块,给安谷文物库的六祠一寺,表彰当地人民保护国宝文物的功绩,可与鲁壁藏书相媲美。
苦难时期,国家受罪,百姓也遭殃。惟有人民挺住了,国家才有希望。安谷之故宮情,已载入史冊,万古流芳。
7
乐山的夜间还有重头戏,可与佛对话,轻松夜赏。
穿越涵春门,即可領略晚间的「夜游三江」,精彩的光之影。
从船上回看江中山陵,神似臥佛身形。
夜游三江,品味夜空之美。乐山大佛,巍峨耸立,戏剧般的声光演繹,夜蓮在光芒中盛开,层层绽放,純白圣洁,闡述出黑暗之光的佛理。
三天的乐山行
游走了夹江、犍为、安谷等地
探访了唐石窟、北宋文庙、明清古镇
乐山博物館、現代战时故宮
非比高山流水的震撼
帶给心灵的温度
是一场华丽古朴又亙久的饗宴
除了乐山大佛、峨眉山
这几处珍貴景观
不仅是在地宝藏
更是掷地有声的人文回响
乐见二次的步履
踩的深沉、又有重量
……
注:图文来源徐樂眉老师,感谢徐老师授权转载这篇悠美、温情的游记,与我们分享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化饗宴!期待您的第三次乐山行。
内容编撰/彭湖茹
责任编辑/彭湖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