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春(右)和老伴正在墓阙前锄草
《中国汉阙》记载:“我国现存阙30余处,其中祠庙阙6处,余均为墓阙,这些阙多数是汉代遗物,也有少数三国至晋之物。”所以,墓阙的历史文物价值十分珍贵。有幸,在夹江县甘江镇双碑村就有一处墓阙,名曰杨公阙,两座墓阙一座镌“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宗字德仲墓道”,另一座镌“汉故中宫令杨府君讳畅字仲普墓道”,也被称为“二杨墓”(由于杨畅在史料中未有记载,许多人认为此墓主人仅是杨宗。)
在年,杨公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陪伴守护这两座千年墓阙的,是一对老夫妻:丈夫杨松春今年92岁,妻子黄玉华今年87岁,他俩自年起守护至今,已经41年……
退休教师携老伴守墓阙数十载
乡下小路,阡陌交通,七拐八绕的寻路中,看到一扇仿古的门,高高的红砂石从门后探出头,门前两块大理石打造的碑,一块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块刻着杨公阙的简介。
阙,功能可分五类,为城阙、宫阙、第宅阙、祠庙阙、墓葬阙。古代陵墓建筑群落前修造左右对称的建筑物,显耀建筑物主人生前显赫地位的标志,称为“墓阙”,进入墓阙,表示由此而始,行者将进入一个“规定了的区域”。
从简介上看,此处杨公阙,正是两座墓阙,东西并列,坐南朝北,相距13米,阙高近4.86米,阙身宽1.25米,厚0.88米。各由10块巨大厚重的坚硬红砂石堆建组成,分为阙基、阙身、阙楼、阙盖几大部分。阙基呈方形,边长约2.5米。
前往这里,是一位老乡热心的带领,一进门,领路的老乡就和守护杨公阙的杨松春老人热情地打招呼,聊家长里短。
杨松春说,他今年92岁了,老伴黄玉华今年87岁,他们从年开始在这里守墓阙,至今已经41年。
守护墓阙的,原本是杨松春的儿子,年,杨松春的大儿子杨永奎初中毕业后,做了看守杨公阙的工作,到年,杨松春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下来,他就带着老伴接过儿子的工作,从此成为守阙人。
据扬松春介绍,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两块墓阙被封存在六角塔内,后来发现六角塔内湿气过重,反而使墓阙表皮脱落,不久后,塔身被拆掉,两块墓阙重新暴露在阳光下。根据史料记载,杨公阙阙身正面镌碑文,阙阴有题词,两侧铲凿严整。阙楼下半部分镌仿木建筑图案、横梁、下拱、正檐;上半部分刻有猛虎食羊、巨龙腾空、龙虎牛、力士搏等多幅浮雕。可惜当塔身被除去时,仅有文字依稀可见,大多数浮雕已不复存在。
当杨松春夫妇来到这里接手的时候,六角塔已经拆除,剩下凹凸不平的水泥塔基,四周是农田和荒地,一片破败景象。杨松春说:“我找了人,花了个工时,才把这里弄得平平整整。”
两座墓阙由红砂石堆砌而成,汶川地震和芦山发生地震后,文管所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杨松春,杨松春回答:“完好无缺!”说到这里,他不断赞叹古人的智慧,地震时,他居住的房屋都损坏了,可是这两座历经千年,用红砂石堆砌的墓阙,却未曾因为剧烈的晃动而有丝毫损伤。
爱上园艺摆弄花草让他很开心
当墓阙脱去六角塔的“外衣”后,不少“熊孩子”跑来乱画,文物管理部门在这里修建了围墙。原本喜欢钓鱼的杨松春,从那时候起,改行当起了园艺师。
“我活这么大年纪,总结出来了一个道理,你知道小娃儿为啥子长得好?因为他们一心一用,以前我一心钓鱼,现在我一心在这里种花。”说起自己的园艺师生活,杨松春很自豪。
是的,从进门的那一刻你就能感受到,竹林掩映,繁花盛放。
杨松春沿着两座墓阙外六角塔的塔基,种上了一圈万年青,留出一个小口子,当做是门,从这里进入可以近距离地研究杨公阙。为了让院子更有景致,他又在两座墓阙中间种上一圈万年青,他抱怨万年青不好养,老长虫,隔三差五就要打药,麻烦!老伴则在一边训导:“喊你扯来甩了你非要种。”老伴不止是他的生活伴侣,现在也兼任“翻译”,杨松春的听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了。
杨松春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收拾,6点钟开始打拳做操,吃过早饭后就在院子里摆弄花花草草。他在院子里种了菊花、三角梅、千日红等花,将花分盆栽种,到了赶场天,就从杨公阙挑到几里路外的集市上卖,在采访中,有两位邻居还专程来找他买花。
院子的一角,有一棵两米多高的金桔,金灿灿的挂在树上惹人馋,买花的邻居摘下一颗给记者尝,酸!杨松春笑说,太酸了,都没人吃的。
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欢迎来耍
谈及为何要看守墓阙,杨松春显得有些激动。
他告诉记者,墓阙外就是他的家,从小就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从他记事起,他就知道这里有座很大的墓,他从那时候起就知道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是有价值的,他的老伴补充说:“墓下面有墓道,有一人多高,小时候我们经常跑进去耍。”
那片墓地在墓阙外几百米处,被当地人称为“响塘坝”,因人走在墓地之上,会有“咚咚咚”的响声而得名。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墓地上许多人建房子,墓地被破坏了!杨松春见状赶紧和县文管所联系,等到文管所到来的时候,墓地已经被破坏,仅有少量的墓地被保护起来。
这些遗憾,也成为了杨松春决心要守好墓阙的理由。
他那双粗糙得像树皮的手,把着大门告诉记者,之前这扇门坏了,他准备找木匠来修缮,结果木匠报价元,他怒喝木匠,说就需要钉子木头,锤几把就好的事情,哪里要得到元。最后杨松春自己买材料来修缮好了。
村里人很多人不解,杨松春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工夫来守护墓阙,肯定是拿了很多钱,说到这里,杨松春很激动,拉着记者的手说:“你们一定要写清楚,我守这儿,一年元钱,不要以为我拿了好多钱。”
虽然这里简陋,但是有不少游人慕名而来,杨松春就当起了导游,向游客介绍杨公阙和毁坏的墓穴,这些游客大多数是本地人,也有少数外地人,甚至是外国人。
每次有外国人来的时候,他都会逗他们,这有啥子看头嘛,他就是想试探外国朋友到底是怎样看待杨公阙的,而这些外国游客总是告诉他,这是中国古人留下来的东西,很有价值!这些答案让他满意得点头,他认为老外还是有眼光。
采访结束的时候,杨松春说:“欢迎大家来耍,这里不收一分钱的门票!逢单不赶场,你们随时来我都在,逢双我要去赶场。”大家诺诺点头,杨松春有补充道:“是农历时间哦!”
(三江都市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