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四川省文化馆)
11月1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理论研讨与工作推进会在乐山市夹江县举行。会上,涉及川、黔、滇、藏、陕、甘、青七省区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联盟正式成立并共同发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夹江倡议》。联盟将充分发挥互联互通、共享发展的作用,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大会现场
为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的示范性和带动性,四川省文化厅厅长周思源在会上授予乐山市夹江县文化产业园区、德格麦宿非物质文化产业园区、壤巴拉文化产业园、凉山诺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四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园区”称号,并发布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三年行动计划(—年)》。
授牌仪式现场
发展目标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三年行动计划(—年)》指出,四川将充分发挥成都枢纽作用,以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为核心,辐射绵阳市、乐山市、雅安市、攀枝花市等地区,合理利用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培育各类文化市场主体,依托传统文化走廊和现代交通枢纽,发挥通道经济和文化旅游的带动聚集效应,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当地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振兴繁荣提供强大动力。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施一批文化资源有效保护与产业转化项目,建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新增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项目。着力建成一批重点文化产业生产基地,增加文化产品的创意附加值与科技附加值,形成完善的文化旅游产品生产体系和旺盛的文化消费市场,将四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打造成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周思源发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三年行动计划(—年)》
主要任务
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工程
积极开发民族地区文化资源
全面梳理我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文化资源,以民族演艺、传统工艺、文博景点等为重点,研究民族文化不同资源集的显著特性,探索符合我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实际的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国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体系,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精品
立足全域旅游,创新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和手段,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凝炼特色文化主题,将观赏性、知识性、游乐性、体验性、新奇性融为一体,打造一批民族历史文化与知名自然景区相融合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文化主题特色旅游精品。
积极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
继续加大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重点旅游区建设,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中国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版。
重点开发农牧文化旅游产品
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方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富民安康和扶贫工程、牧民工程、文化村镇及跨越式发展工程,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为重点,创建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
大力开发新兴专项旅游产品
依托民族音乐、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注重对“旅游吸引物”的发现和挖掘,加大开发科考旅游、探险旅游、幻影成像、4D影院等专项旅游产品,重点打造文化展演产品、高科技文化旅游产品等新兴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实施文化创意精品工程
大力开发演艺娱乐系列精品
挖掘旅游演艺的巨大市场潜力,形成若干演艺精品汇集、聚集效应明显的旅游演艺特色产业群。加强舞美设计、舞台布景创意和舞台技术装备创新,创作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实景演出和具有较强参与性、互动性的体验情景剧目。
重点开发民族传统工艺产品
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发掘藏羌彝等民族文化元素,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深度研制开发藏族祥巴、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彝族漆器、彝族银饰、羌绣等文创产品,推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鼓励发展“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促进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生产和销售,鼓励农民通过手工技艺增收致富。
大力孵化文化创意新型精品
促进民族文化元素与高新技术、艺术设计相结合,提高特色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水平。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互联网新型业态及增值服务。依托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人文、自然资源,开展国际性摄影活动,建设世界级摄影基地。
积极推动音乐产业发展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产业导向”原则,以音乐产业发展和“四川音乐季”特色品牌打造等为抓手,打造峨眉山佛光花海音乐节、红原雅克音乐节、康定情歌音乐节和凉山火把音乐节。建设音乐小寨,积极推进音乐与地方旅游、科技、农业、教育、康养等相融合,拉动文化消费,带动当地就业,加快四川藏羌彝民族音乐走出去。
拓宽特色文创产品展销渠道
以互联网为主要宣传推广平台,发展移动多媒体电视、网络、智能手机等多渠道,打造地区文化创意产品互联网交易平台。设立文化创意产品展览营销示范店,通过产品展示、展销载体,宣传推广我省藏羌彝地区文化创意产品,提升藏羌彝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实施市场主体壮大工程
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积极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主题园区建设,全面开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地区建设示范点工作。大力推进一批发展水平高、集聚作用强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充分调控文化产能、产量、产值,发挥重大项目和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示范效应和引领效应,为跨区域发展创造潜在优势和拓展市场空间。
培育民族文化产业集群
鼓励企业(行业)整合、重组,发挥龙头企业突破和引领作用,形成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放大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带动各相关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打造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具有较强引领示范效应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支持创业和引导创新升级
支持各类工艺美术师、非遗传承人等具有特殊技艺的文化人才创业,支持创办文化类工作室(设计、创意制作室)、民办机构、小微企业等,培训自主创业人员,提高创业能力和生产水平,帮助拓展市场空间,引导小微文化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化生产和集约化生产。
实施市场要素优化工程
培育专业的文化中介服务机构
提供文化产业项目的选题、策划、组织、联络等咨询服务;提供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的沟通及连接服务;提供文化项目设计、包装、服务等中介性操作;提供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经营运作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评估等服务。
培育文化生产要素交易体系
引导和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建立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制度,创新文化产权交易服务,为文化企业的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技术交易等提供专业化服务。
推进文化金融的创新合作
扩大企业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推广小额信贷、动产抵押、股权抵押、商标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信贷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培育信用担保、文化类无形资产评估、文化资产保险公估等文化金融服务机构。
完善文化市场配套设施建设
依托特色博物馆、非遗传习所、乡镇文化站、农牧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发展文化娱乐、出版印刷、音像制品、动漫产品、民族演艺、工艺美术品以及旅游纪念品市场经营网点,建设生产销售服务网点,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
搭建互联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四川服务平台
依托四川省文化厅宣传信息中心平台,整合我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资源、项目、企业、产品等信息,针对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搭建集统筹协调、跨越区域、合作共享为一体的专业服务平台,形成整体的信息优势和有序工作管理机制。
实施文化品牌传播工程
建设打造文化品牌价值链
通过文化论坛、精品剧目演出、景区打造、民俗节庆活动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批藏羌彝文化走廊“一地一品”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文化品牌价值链,提升藏羌彝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打造藏羌彝特色民族文化城镇品牌
通过民族艺术节、文化周、文化月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藏羌彝走廊文化消费活动,推动建设文化旅游示范镇建设,促进演艺、旅游、工艺品等消费,形成具有产业优势、艺术优势和创新优势的“藏羌彝文化走廊”核心四川品牌。
推动藏羌彝民族地区特色小寨建设
通过多样民族风情和乡寨休闲意境打造文化意境浓烈、生活气息浓郁的乡村特色小寨。推进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品牌建设,精准定位好消费人群,以立体化和系统化的专业营销方案设计,采用多种宣传举措,促进农副产品的快速有效推广,建立我省藏羌彝地区民族特色村寨品牌。
建设四川藏羌彝走廊文化品牌推广平台
通过政府引导、协调和行业商会(协会)的专业化管理,利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