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山村反复收到一封信件,40年来无人领

电话手机没有普及的年代,信便是远方亲友最常见的联系方式。年,在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顺和乡邮局,邮递员送信时发现有一封查无收件地址的信,便将它退回了寄信地云南。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邮局又收到云南的来信,收件地址跟之前一样。邮寄工作人员都认为是寄信人将地址弄错了。所有人都没想到,同样的信从云南又寄了过来,三十多年都没有间断。就这样,有关信件的诡异传说便开始四处流传。

这封信的寄信人是谁?收信人是谁?信上写了什么内容?为何持续寄信近四十年依旧无人接收?

诡异的信件

年,邮递员看着信封上的收信地址,不知在哪里,便走进乡政府办公室,跟工作人员小刘打听“四川省夹江县顺和乡王家坝第七生产队”在哪里。小刘也不知道。

最后两人商量,就把这封信放在了乡政府办公室,希望有人来拿。放了一个月,信一直无人问津,小刘又跟村民打听叫“杨远清”的收信人,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小刘想打开信封看看内容,希望可以查到收信人的线索。正当他准备拆开信封时,桌子旁边的铁锤掉了下来,狠狠砸到他脚上。他痛得直流汗,被人搀扶去了诊所。

由于地址错误,信就退回去了。谁料没多久,同样的一封信又寄来了。由于之前小刘被砸,村里人都把这封信视为不祥之物,又把它退回去了。没想到此后三十多年的时间,这封信反复被寄过来退回去。

这封信三十多年未曾间断,村里的干部决定弄清真相,为此专门找到夹江县的记者刘佳,请他调查这封信背后的真相。

寻找寄信人,揭开真相

根据信封上的寄信地址,刘佳找到云南当地的记者,在他陪同下一起去了云南省临沧市茅孔镇的半个山头村。一进村子,他们就打听寄信人杨友富的消息。

幸运的是,杨友富确实住在这个村子里,村民都说他是个好人,非常尊敬他。记者找到杨友富的家,在他孙子的带领下,终于在家里二楼阳台上见到了本人。

杨友富已经97岁了,满脸皱纹,身形消瘦,他坐在藤椅上啪嗒啪嗒地抽着烟,眼睛总是会不自觉望向远方。

记者走近年迈的老人,问:“爷爷!我向你打听个人,杨远清你认识吗?”

老人耳聪目明,听完就立即点头:“他是我在四川的儿子!”接着他就用苍老的声音讲述了一直要寄信的缘由,由此引出了一个家庭在乱世里的悲欢离合。

无川不成军,杨友富是四川人,他参军后就被派往缅甸支援当地的抗日军事行动。为了保护滇缅公路不被日军破坏,中国远征军将士们浴血奋战,拼死抵抗。

年6月,杨友富与他战友转战进入无人区,这个地方叫野人区,到处各种蛇虫鼠蚁,湿热难耐,还有日军埋伏的陷阱,环境极其恶劣。很多中国远征军就葬身此地。

杨友富因为保护当地一个7岁的男孩,被炮火炸伤。回忆这些情景时,老人止不住地掉眼泪。看着并肩作战的战友一个一个牺牲在自己眼前,痛苦的感觉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减轻。

艰苦的环境与失去战友的痛苦并没有让杨友富退却,他冲在战场最前面,拼尽全力击杀日军,为此全身到处都是伤疤。

年8月15日,日军投降。杨友富得知中国胜利的消息后欢欣鼓舞,怀着激动的心情,他收拾东西准备回四川老家。

杨友富收拾时才发现自己身无分文,根本回不去。当时交通极度不便利,他身上的伤又没好,只能无奈选择先留在云南养伤,期待有机会回老家。

杨友富当时根本没想到,这一留就再也没能回四川老家了,他一直在云南的半个山头村待了几十年。每天度日如年,思念老家的妻儿,没事的时候只能看看自己的军功章。

日子过去很久,杨友富始终没办法回四川,他终于认清现实选择在这边娶妻生子开始新生活。虽然有了新生活,但他始终牵挂四川的妻儿,于是他开始写信回四川老家。

早年交通极度不便,杨友富每次寄信,都得到凌晨三四点从家里出发,徒步走到镇上,才能把信寄出去。最初一两年,杨友富还能收到妻儿的回信,给他寄来了两把镰刀。

年开始,杨友富寄到四川的信就一直被退回来。每每看到那些退回的信,他的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难过。但他总是收拾心情继续写信寄过去,从没有想过放弃。

收信人去哪里了?

没想到四十年不间断的寄信背后有着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杨友富老人提供的地址“王家坝第七生产队”早已不存在,记者便从顺和乡去着手打听。

几经打听询问后,才了解到顺和乡有个地方叫“万家坝”。这与“王家坝”有些接近,记者大胆推测会不会老人笔误,写错了地址,正确的地址其实是“万家坝”。

记者赶紧到了万家坝派出所,请警察帮忙查找杨远清的信息。可是并没有人叫杨远清,只查到一个叫杨云清的老人,他的个人信息与杨远清很相符。

众人开始猜测杨云清才是杨友富的儿子。为了寻求真相,记者打听到了杨云清的家庭住址。进了老人家里,杨云清主动打招呼,但当记者提到杨友富时,他情绪起伏很大,进到屋子,把记者关在门外。

记者诚心相劝,杨云清才又打开屋门,承认自己是杨友富的儿子。跟随记者到四川寻找真相的还有杨友富在云南的儿子、孙子、孙女,他们非常开心能见到亲人。但杨云清却对这三位亲人有很强的排斥情绪。

原来当年父亲自从离开四川后,没多久母亲就疯了。每年开春,田里油菜花开满地的时候,母亲就发病到处跑,乱喊乱叫。

早年他收到父亲来信,说他在云南又有了新家,不打算回四川了。杨云清瞬间有种被父亲抛弃的感觉,母亲去世让他倍受打击,生活又陷入困顿,这一切不如意都让他对父亲更加怨恨。他寄了两把镰刀给父亲,后来村子改了名字,他就再没有收到父亲的信了。

杨友富的孙子拉着杨云清的手说,“爷爷特别叮嘱我要把你带过去,好待在他身边。”杨云清用冷漠地语气回答:“我不愿意过去。”记者见状赶紧劝他,其他的人也帮忙劝说,最后杨云清同意去云南与父亲见面。

年5月14日,对于杨云清与杨友富两位老人而言,是值得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阔别了73年之久的父子,终于在云南再次相见了。杨友富一见到杨云清,泪水便如泉涌,拉着他的手不停地道歉:“都是我的错,是我对不起你们!”

此时的杨云清早就没有了怨愤之情,抱着身材佝偻、垂垂老矣的老人,喊出了“爸爸”。两人抱头痛哭,情不能自己。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等到两人情绪恢复过来,杨友富拉着儿子的手,向他介绍这边的家人。在云南与父亲相处了两日,5月16日杨云清启程返回四川。临别前父子两约好平时要多打电话保持联系,争取每年都能见上一面。

总结

那封寄了四十年的信,终于送到了收信人的手里。那份浓浓的父爱,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减轻分毫。战争、灾难让亲人饱受离别之苦,希望两位老人健康平安得享天年!更愿天下天平,从此少些离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