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缓步漫游古韵幽香的上中顺嘉州集市,轻抚一把路旁盛开的紫薇花,路口处,人声鼎沸,一片都市繁华。进,是古城嘉州的幽静禅意;出,是旖旎乐山的璀璨兴盛。追溯乐山这座城市的脉络,从秦朝寓意南方安定的“南安”,到北周取意郡土嘉美的“嘉州”;从隋朝的“龙游”到宋朝的“森定”,乃至清朝取城南五里有至乐山之名而定名“乐山”,宜居是它最显著的特质。纵观古今,很少有一座城市可以像乐山这样,森林被城市环绕,城市被山水拥抱。这里有古城的厚重底蕴,也有新市的无尽繁华,是被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是让李白、杜甫、郭沫若等文豪涌现佳句妙文的仙境。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乐山城市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建成区面积77.0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地率33.44%,30个乡镇、个村分别创建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城市交通、供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泥路变坦途,矮房成高楼,跨越三江修虹桥,打通梗阻通隧道。乐山紧紧围绕建设四川旅游首选地、绿色转型示范市、山水园林宜居城、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定位,推动乐山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70年时光见证乐山巨变,见证了古城焕新颜。第一篇章版图演绎包容,是历史赋予乐山的底色;诗意,是建设给予城市的灵魂。年12月,乐山解放。“嘉阳信美郡,风物眷多奇,有湖题明月,有楼名荔枝。”曾被北宋诗人宋白夸赞的乐山,因倍受日寇和土匪侵扰而百废待兴。篇幅一城路筑基——骨架构建红岩石筑成的桂花楼老城墙见证了乐山时光的变迁
解放初期的乐山城并不大,大约只有5平方公里左右,那时候乐山一段边界以高北门为准,过去乐山人说“进城”,就是指进入高北门后是城区。另一段城区边界则位于桂花楼的古城墙,这段用乐山特有红石筑的城墙,在古时不仅起着防御作用,同时也将乐山城区和城外划分开来。 建城,是从最基础的设施开始的。解放后,乐山即开始了改建、扩建道路,以此入手进行城市建设。上世纪60年代的乐山主城区全景图
年日机轰炸后的乐山古城废墟
-年,乐山拆除高北门、嘉乐门、北门桥、黄家山、水西门、高西门等6处道路卡口。取直拓宽土桥街至牛咡桥城区主干道。年,为迎接新中国建立10周年,黄家山被挖通,从前的农田被填平,新村由此便建立起来,而这也使得原本只有六七平方公里左右的乐山城面积基本扩大了一倍。而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大的建设之一。另一次大的建设是后来修建牛咡桥片区。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乐山再次开始大规模改扩建道路,打通县街至白塔街通道,新辟叮咚街经新村广场至张公桥的城市新道路。而这3条大道,组成了乐山城区街道网络的主要骨架。 到年,全市城市新增街道总长度公里,新增道路面积90万平方米。“七五”期间,全市改、扩建城市街道条,新增市区道路总长公里。年至年,新增城市道路总长.3公里,新增道路总面积.3万平方米。上世纪80年代初中心城区小十字街景
上世纪80年代的虾蟆口,后经改扩建成为城区主干道之一的滨河路。
沧桑拱宸门
始建于明代的丽正门,为避灾镇水,曾铸60吨铁牛一对,因此俗称铁牛门。
为沟通对岸水上交通而建的育贤门
上世纪60年代末建成的乐山人民广场
改革开放之初的乐山中心城区
几十年里,经不断改扩建的乐山有了“十里长街”,由5条道路组成,贯穿了乐山古城中心。新建的滨江大道,集道路、港口、堤防、绿化带、花木景点和文化游览于一体,是连接古城与新城的城市干道。乐山市境内的第一条规范化大道—嘉州大道,北连成乐公路,东接内乐路,西与乐峨公路贯通,又同新城区7条支干道交错成网。加上春华路、白燕路、竹公溪路、青果山路、海棠路、玉堂街等,这些道路组成了广阔的城市道路网,将乐山城区大街小巷全部串联起来,构成了乐山城市建设的框架。宽敞的嘉州大道
嘉州大道辅道绿树成荫
上世纪滨河路旧貌
如今的滨河路南段面貌
笔直宽敞的柏杨中路是如今乐山中心城区城市路网骨架
城市主干道之一的春华路连接城南与城北
青果山路打通
双向六车道的鹤翔路
篇幅二桥梁续脉——网络完善几十年里,经不断改扩建的乐山有了“十里长街”,由5条道路组成,贯穿了乐山古城中心。新建的滨江大道,集道路、港口、堤防、绿化带、花木景点和文化游览于一体,是连接古城与新城的城市干道。乐山市境内的第一条规范化大道—嘉州大道,北连成乐公路,东接内乐路,西与乐峨公路贯通,又同新城区7条支干道交错成网。加上春华路、白燕路、竹公溪路、青果山路、海棠路、玉堂街等,这些道路组成了广阔的城市道路网,将乐山城区大街小巷全部串联起来,构成了乐山城市建设的框架。山水环绕的乐山城,桥通四面、路达八方
明清时期,乐山境内就有石拱桥、石平桥、石基木面桥40座,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乐山的张公桥。到民国时期,新增白福桥和大石桥等城市桥梁20座。 解放后,随着城市道路建设发展,乐山使用新工艺、新材料,采用新结构修建了一批城市桥梁。上世纪70年代的张公桥
上世纪70年底,乐山城区首座跨越岷江的大桥——岷江一桥建成。相比过去只能坐船到城区的岷江东岸方便多了。
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夹江青衣江公路大桥
上世纪80—90年代,是乐山桥梁建设的提速期,建成了包括乐山王浩儿大桥和眉山、犍为、彭山4座跨越岷江的大桥,天堑变成了坦途。夹江、沙湾、金口河、五通桥、马边等地也各自修建了跨越大江大河的桥梁。在桥梁建设中,乐山创造了多个省内乃至国内第一。青衣江徐浩大桥,是省内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桥。岷江一桥是省内首次采用工字型截面的钢筋混凝土组合箱形拱桥。犍为县岷江大桥,是当时省内同类桥型中跨径最大的桥。洪雅青衣江大桥,是全省同类型桥型中造价最低的大桥。铜街子大渡河大桥,是当时国内承载力最大的箱形拱桥。 至年底,乐山市境内城市桥梁达到座,结束了城市大江河段两岸交通靠汽车轮渡的历史。 近年来,乐山加大了对路桥建设,目前致江路桥、棉竹青衣江大桥、水口青衣江大桥正在建设或进入基础准备工作阶段。新桥建成后,两岸人民往来将更加方便。乐山大桥(岷江二桥)举行隆重的竣工通车剪彩仪式
正在施工的大渡河大桥
连接城区与高新区的大渡河大桥,开启城南新未来
徐浩大桥(青衣江一桥)跨越江两岸
古色古香的岷江一桥桥头
拓宽后的岷江二桥
蓝天白云下的岷江三桥
绕城高速青衣江大桥
在建的致江路大桥
夜晚灯光璀璨的彩虹桥是马边城区一景
金口河彩虹桥让天堑变通途
沙湾彩虹桥架起两岸发展路
夕阳西下,犍为斜拉桥披上金装
乐峨大道青衣江大桥
因为三江环绕,乐山城市堤防建设作为市政建设的重大工程历来被重视。上世纪50—60年代,乐山组织军民义务投劳,整修河堤,加固河坎,重建险段。“七五”和“八五”期间,堤防设施纳入城市改造规划进行综合开发,同时注重风貌塑造,将堤防与游览道、绿化带等进行结合,使其功能更加多样化。大渡河边填河修筑滨河路
修好后的滨河路河堤是观光休闲好去处
岷江两岸好风光
华灯初上滟澜洲,青衣江畔草绿花香人欢笑
漫步滨河路,三江湿地美景尽收眼底
篇幅三交通拓展——内通外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对于巴蜀大地道路崎岖险要的感叹。曾经,嘉州道路之险,让游历嘉州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只能改道水路赏玩景色。 乐山处三江汇流之地,自古就是川江上游交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恢复,对大交通的要求愈加迫切。大乐山·大交通
年,刚解放数月的乐山就开始组织力量整修乐山市中区至夹江,夹江至峨眉山的公路。并在王浩儿和徐浩渡口配备汽车渡船以恢复交通。至年,新建沐石公路通车,全长75.9公里。 年,乐山围绕“大力钢铁”大修公路。 年,配合成昆铁路修建和区内三线企业重点建设整修乐西公路峨边新场至蓑衣岭,峨美公路峨边至美姑路段,新建峨眉山双福至夹江木城公路。利用成昆铁路通车,加快连接共路线和重点企业进厂专线建设。至年,乐山通车里程达到公里。以乐山城为中心辐射各区县的干线公路网络开始形成。从挂榜山摄乐山城区凌云古渡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乐山城南干道
正在扩改建的峨眉山公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滨江路拓宽扩建工地
国道五通桥段改扩建工程开工
翻山越岭的乐西公路
上世纪90年代乐沙公路
新建的乐沙城际生态大道将沙湾区纳入乐山半小时经济圈
“襟带三江、南北通衢”。如今,乐山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6公里。已建成15条普通国、省公路以及成乐、乐宜、乐雅、乐自、仁沐新仁井试验段等5条高速公路。成昆铁路贯穿全境,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成贵高铁乐宜段开通运营。成昆铁路复线、连乐铁路正加快建设。全市通航总里程公里,岷江港航电枢纽开发进入实施阶段,犍为枢纽、龙溪口枢纽分别于年12月、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上可飞天,下可入水,中有通道,四通八方,交通骨架助力乐山城市建设腾飞。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现代快捷的立体交通
辜李坝立交枢纽
绕城高速绵竹枢纽
成绵乐客运专线开通让乐山进入高铁时代
时尚现代的至乐路
双向十二车道的乐山进港大道
乐山市客运汽车站的迁址见证了乐山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最开始客运站建于张公桥下观音处,客车从那里驶出过了牛咡桥就等于出城。上世纪90年代,客运汽车站搬迁到了北门桥,本世纪初搬迁至黑桥附近,再于年迁至青江新区高铁乐山站旁。不断搬迁的车站,越建越好的道路,从侧面也印证了城区范围不断扩大。90年代的乐山客运汽车站
本世纪初搬到黑桥的客运汽车站
年在青江新区建成的乐山客运中心站
图片来源:《乐山家园——流动光影见证城乡建设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