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通讯设备没有普及的年代,书信是亲友之间最常使用的联络方式,正如冰心《从前慢》中写道的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年的一天,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顺和乡邮局收到了一封邮件,邮递员在核对邮件信息时,交给了夹江县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可是经过反复核对后,两人始终没有找到收件的对应地址,于是按照邮局的原则,将这封邮件退回了原来的寄件地云南省。
可让邮递员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之后,他又收到了从云南寄来的同样一封信,地址还和原来一模一样,邮局的工作人员觉得这肯定是有人搞错了地址,于是又将其寄了回去。
而在此后的40年里,同样收件地址的信一次又一次寄到了四川,又一次次返回到云南。
那么,这封信究竟是谁寄来的?他为什么坚持40年寄信却无人接收呢?这封信中到底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年邮递员将这封信交到乡政府工作刘某的手上,对他说“你看一下这封信地址,好像写得不对”。
刘某开玩笑地说“你都干了十几年,都找不到这封信的地址,我看八成是弄错了”。
说完,刘某仔细看起这封信,泛黄的信封上写着寄件人“云南省镇康县勐捧镇半个山村杨友富”,收件人为“四川省夹江县顺和乡王家坝第七生产队杨远清”。
“两个人都姓杨,说不定是父子呢”刘某说道,随后又补充道“不过我们这边确实没有信上的地址呀,应该是记错了,要不就放在这里等一等吧,说不定有人会来取”。
万般无奈之下,邮递员也只能将信搁置在了乡办公室,期待有人来取。可整整一个月过去,也没有人来取这封信,于是刘某又对邮递员说,“你下去送信的时候,可以到各个村问一下,看是否有这样一个人”。
邮递员揣上这封信,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可是过去很久依然没有找到收件人,邮递员又将这封信退了回去。
可此后,标注同样地址的信件不断地寄到邮局,工作人员实在没有办法,将这些信转交给刘某,刘某看到这封信一直寄来,一定是有人想找人,于是准备拆开信,看一下信里的内容,说不定能发现一些有用的信息。
可是当刘某准备拆信时,桌子上正好有一把锤子,被刘某一下子给碰掉,砸中了他的脚,当时刘某鲜血直流,医院救治。
等刘某病治好返回办公室时,他就不想拆这封信了,直接按照规定将信再次退回。
此后虽然一直有信寄来,可是小乡村里却没有人再去拆信,生怕惹来什么麻烦,这样一晃就过去了40年。
年,乐山市夹江县政府村干部又收到了来自云南的信,他们实在好奇究竟是谁如此地执着,于是找到了媒体,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记者在了解完事情的整个过程之后,首先要了解这封信的地址究竟有没有搞错,于是根据王家坝第七生产队的地址找了过去,几经周转之后,了解到在顺和乡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叫万家坝,因为只有一字之差,所以引起了记者的怀疑,很有可能由于寄件人记忆错误所导致的一次偏差。
于是记者赶紧来到了万家坝派出所,请求派出所同志给予帮助,派出所帮忙查找了杨远清的信息,并没有查到,却找到一个叫杨云清的人,杨云清会不会是杨远清呢?
怀着这个疑问,记者前往了杨云清的住所,开门的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记者问道,“请问你是杨云清吗?”
对方回答“是的,我是,你有什么事吗?”
记者说明了来意,问道“是否有一个亲戚名叫杨友富,他给你寄了几十年的信,却一直被退回”。
一听到这个名字,老人却表现得非常排斥,转身进了屋,再也不开门了。
当记者见到老人如此反常的表现,心里咯噔了一下,杨云清一定知道杨友富究竟是谁?难道两人有什么矛盾吗?
于是记者在门外一直等待,等了良久之后,杨云清终于开了门,他告诉记者“杨友富是我的父亲,但我始终无法原谅他”。
在记者的追问下,杨云清介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父亲在我一岁时就离开了,一开始我们每年还能收到他寄来的信,可后来他说自己定居在云南,还成了家,母亲看到这封信后,精神受不了这个打击,终日喊叫,充满了对父亲的怨恨,后来彻底断了念想,没过多久就因病去世了,之后我们村子改了名,我就再也没有收到父亲的来信了”。
记者问道“那你想去看看父亲吗?”
当听到这句话,杨云清眼神黯淡,内心似乎经历着煎熬,许久,他回答道“我不想去”。
看到老人如此的态度,记者只能离开,将调查的情况告诉了乡政府。
年5月3日,始终想找儿子的杨友富在微博上发了一则寻亲启事,此时记者再次想起了这段往事,于是又帮忙做起了杨云清的工作。
这次,杨云清并没有像上次那样地排斥,与记者同来的还有杨友富的孙子,他拉着杨云清的手,对他说,“爷爷叮嘱我一定要把你带回去,让你待在他的身边”。
在记者和杨友富孙子的劝说下,杨云清最终同意,到云南见父亲一面。
5月12日,杨云清带着儿子,两个女儿、孙女、男友六口人踏上了开往昆明的列车,由此看出杨云清十分重视这次见面。
杨友富所处的云南省镇康县勐捧镇半个山村十分地偏僻,下了火车之后还需要坐着一个半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等一行人赶到杨友富家里时已经是凌晨2点。
此时,杨友富的屋子里灯火通明,杨友富和家人都没有睡,他们正等待着杨云清一行人的到来。
当73岁的杨云清缓缓走到96岁的杨友富身边时,他仔细瞅了瞅老人,似乎并不敢认,96岁的杨友富也不断地端详着眼前的杨云清。
许久之后,杨云清开了口“我来看你,老汉”,他终于认出了自己的父亲。
阔别已久的这句问候让杨友富非常感动,他连说了几声,“哎!哎!”。
杨友富握着杨云清的手端详了起来,在杨云清左手上有一个残疾了的中指,杨友富说道,“真的是你,这个指头是你还不到一岁时候断的,当时是被镰刀割伤的”。
杨云清说“是的。”
随后杨友富就给杨云清介绍了起来,“这是你弟弟,这是你妹妹……”杨友富后来有了三个女儿,三个儿子,如今已经四世同堂,全家50多口人。
这一天晚上,杨友富和杨云清坐在炕沿上彻夜长谈,两人坐在一起长得十分相像,两人似乎有聊不完的话。
早上5点,杨云清给父亲递上了从四川带来的叶子烟,“老家的叶子烟你还记得吗?”
父亲说道“咋不记得呢?以前抽过”。
此时杨友富带有浓重的云南口音,使得两人沟通起来比较困难。
杨云清说“老父亲是四川人,但我跟他沟通起来却非常地费事,他根本听不懂我说什么,多年的生活习惯,饮食口音都已经彻底云南化了,他也不会说四川话,现在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云南人”。
当天中午,杨友富大摆酒席,让儿女们杀了一只羊,庆祝这次难得的重逢,除了家里人,周围的一些邻居也被邀请参加了宴席。
一家人还照了一张全家福,大家对于这份久违的亲情都十分的重视。
杨友富和杨云清这一别已经分别了72年,那么当年究竟经历了什么?
时间还要退回到年农历大年初一,当时杨友富正在家里盖着新房子,可是突然遇到抓壮丁,自己稀里糊涂就被送上了战场,这一天彻底改变了杨友富和家人的命运。
当时在缅甸,我国正在抗击日军的侵略,杨友富被送上战场虽然是迫于无奈,但随后他就端正了态度,一定要把抗日的事业进行下去。
杨友富和大部队全靠一双腿从四川走到了云南,一路上全是没有路的森林,历经千辛万苦的杨友富最终到达了缅甸指定的地点。
当时杨友富成为了一名通信兵,在缅甸,他曾与日本兵对峙,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杨友富举枪与对方射击起来,直接打死了这个日本兵,对于这段经历,杨友富老人说道“在那个时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在经过一年的战斗之后,杨友富离开了缅甸,穿过森林来到了云南省镇康县勐捧镇半个山村。他以为自己再也回不到四川,于是与一个当地的姑娘成了亲,就一直留在了云南开枝散叶。
当时家里没有地,实在穷得很,而杨友富几个儿女都在上学需要钱,好在杨友富在四川的时候学会了编篾子的手艺,于是他就靠着给别人编篾子挣一点手工钱。
那段时间,杨友富没日没夜地砍竹子,编一个篾子需要晾晒两天,每天天不亮杨友富就背着几十斤重的篾子制品上路,他要走上30多里路到镇上去卖,每次都要走上4个多小时才能到镇上,卖一个篾子才能挣几毛钱。
杨友富的双手布满老茧,到现在依然清晰,正是靠着这样的手艺,他把6个儿女一点点拉扯大。等儿女们长大了之后有了劳动能力,家里的条件才逐渐好了起来。年子女贷款盖了楼房,将杨友富接了过去,不过杨友富住不惯,还是住回了乡下。
杨云清曾问杨友富,“你还想不想回四川老家看看”。
父亲回答说“我想,但是回不去了。自从过了80岁,我就再也没出过村子,我实在是走不动了,这些年最多也就是到附近村寨里走一走”。
其实自从留在了云南,老人一直想要回四川看望当时的妻儿。可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加上家里孩子又多,让杨友富始终没能如愿,这也成为老人一生的遗憾。
杨友富耳朵已经有些听不清,视力也逐渐模糊,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是当地唯一一个四川籍的村民,这么多年他过得很苦,一直到80岁实在忙不动了,才终于歇了一口气。
杨云清从包里取出了一捧土,递到了杨友富的面前,说道“这是家乡的土,你回不去了,就留着这捧土吧”。
杨友富没有告诉父亲,其实这是从母亲坟前取来的一捧土,母亲离开时始终惦记着父亲,虽然充满了怨恨,但那也是因为爱得深。
杨友富抽着汗烟,拿手小心地接过了土,说道,“我会的”。
这么多年,杨友富不管再忙,都要给远在四川的家人寄信,尽管没有得到对方的回信,可是老人始终坚持,他一直期盼着在离世之前能够见家人一面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得到了满足。
5月16日上午11点,杨云清要离开了,杨友富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杨云清背上了背包,告诉父亲“老汉,我要走了,你一定要保重身体,我会再来看你的”,他用双手搂住了父亲的脸,贴在父亲的脸上,似乎想留住这熟悉的体温,杨友富此时已经泪流满面,双手不停的擦脸上的泪水。
杨友富说“我舍不得你走,我回不去了”。
杨云清听到父亲这么说,回答道“我还会来的,下次带着孙子来看你”。听到这句话,杨友富连连点头。
杨友富的小儿子说“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看他如此的伤感”。
杨云清和父亲约定在此之后会经常的联系,杨友富也让自己的三个孩子跟着杨云清一起回到四川,帮他看看家乡的变化,多照一些照片,拍回来给杨友富看。
快要上车了,杨友富和老伴蹒跚着赶了上来,和杨云清做着最后的告别。
后来当杨云清走后,杨家院子立刻冷清了许多,杨友富坐在沙发上依然一言不发,这么多年来,杨友福都是每天早上8点醒,晚上9点睡,早起晚睡,人也显得比较兴奋,可是在杨云清走后,他不断地流着眼泪,想来是他有太多惦念。
72年的这次重逢,让杨友富满足了自己最大的心愿。72年的颠沛流离,也让杨友富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他非常想回到四川的故土,可却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漂泊在外。